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西安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卫计局,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高新区社会管理局,国际港务区社会事业局,市属市管各医疗机构: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中省开展新一轮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要求,总结推广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有效做法,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市卫计委制定了《西安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2020年,市卫计委将开展满意度第三方调查,评估工作效果,对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示范岗位、示范个人等先进典型进行挖掘、宣传和表扬。各单位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发布工作动态、主动宣传先进事迹,按季度、半年和全年将工作信息、工作报告上报市卫计委医政医管处。

西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3月15日

西安市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

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为巩固2015-2017年“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成果,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根据省卫生计生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和2018年重点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按照永康书记“更加重视民调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施健康西安为主线,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为目标,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突出问题导向,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一手抓改革,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手抓改善,通过巩固成果、创新服务、科技支撑、宣传引导,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的卫生和健康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二)工作目标。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有效举措,固化为医院工作制度,不断落实深化。进一步应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医疗服务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利用3年时间,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明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使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

二、建立落实工作制度,推行切实有效举措

在总结2015-2017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2018年起,医疗机构要建立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

(一)预约诊疗制度。

扩大预约诊疗服务比例。三级医院进一步提升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集中预约检查检验,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

建立医联体内预约诊疗制度。三级医院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对于预约患者和预约转诊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引导基层首诊、双向转诊。

扩展预约服务范围。逐步完善预约服务,建立住院床位、日间手术、健康体检和咨询等预约制度,探索提供预约停车等延伸服务。

(二)远程医疗制度。

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扩大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市县乡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进远程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将远程医疗服务范围扩大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更多的适宜患者能够在家门口获得上级医院诊疗服务。

拓展远程医疗服务项目。充分依托家庭签约医生,为签约患者提供适宜的远程医疗、远程健康监测、远程健康教育等服务。

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超声、远程心电、远程病理、远程查房、远程监护、远程培训等服务。

(三)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全部建立并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住院患者临床路径管理比例显著增加。

加强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为手段,建立临床路径与电子病历有效衔接,逐步将药学服务、检查检验服务等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实现临床路径“医、护、患”一体化,增强临床诊疗行为规范度和透明度。

实施医联体内一体化临床路径管理,明确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分工,为患者提供顺畅转诊和连续诊疗服务。

(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

加强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实现医疗质量控制全覆盖。

开展医联体内和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实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资料和信息共享,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强化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作用,进一步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和共享机制,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医疗机构,在相应区域内实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五)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

建立和完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在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工岗位,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等服务,弥补医疗和护理不足,提高服务质量。

有条件的三级医院可以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开通患者服务呼叫中心,统筹协调解决患者相关需求。

大力推行志愿者服务。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等,经过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者服务。

三、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满足多样化需求

2018—2020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在以下10个方面创新医疗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多方协作,实现服务共赢。

(一)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

设立多学科诊疗门诊。针对肿瘤、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医疗机构可以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建立和完善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针对住院患者,可以探索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单病种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扩大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专业范围。医疗机构将麻醉、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纳入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各专业协同协调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和患者医疗服务舒适性。

中医医疗机构要持续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

(二)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

建立和完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在市、县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提高各相关专业救治能力。

加强医疗机构内部各救治中心相关专业统筹协调,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建设。建立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救治中心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陆地、空中立体救援模式。

(三)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

医联体内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以单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为基础,明确分工协作任务,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医疗服务,完整记录健康信息。

医联体牵头单位建立和完善医疗质量控制体系。重点加强医联体连续医疗服务各环节的医疗质量控制,推动基层医疗质量有效提升,保障医疗安全。

医联体内建立并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内以信息化为手段,形成患者有序流动、医疗资源按需调配、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分级诊疗格局。

(四)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

推进实施日间手术服务。三级医院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推进日间手术开展,按照“试点成熟,稳步推广”的思路,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范围,逐年增加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缩短患者住院和手术等待时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积极争取医保政策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医院设置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放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提高床单元使用效率,惠及更多患者。

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提升服务能力,为日间手术和日间治疗的患者提供随访等后续服务。

(五)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

医疗机构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提供与其诊疗科目相一致的、适宜的医疗服务。

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提醒、结果查询、信息推送等便捷服务;应用可穿戴设备为签约服务患者和重点随访患者提供远程监测和远程指导,实现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有效衔接。

医疗机构加强以门诊和住院电子病历为核心的综合信息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为医疗质量控制、规范诊疗行为、评估合理用药、优化服务流程、调配医疗资源等提供支撑。

医疗机构应用智能导医分诊、智能医学影像识别、患者生命体征集中监测等新手段,提高诊疗效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配药发药、内部物流、患者安全管理等信息化、智能化。

(六)以“一卡通”为目标,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基于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的居民健康卡、医保卡等应用,实现市级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患者使用统一的就诊卡可以在任一医疗机构就诊。推动就诊卡就诊、结算、支付、查询、挂号等功能整合,进一步方便患者就诊。

(七)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纵深发展,实现二级以上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延伸优质护理服务。在医联体内实现优质护理服务下沉,通过培训、指导、帮带、远程等方式,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探索为患者提供上门护理、居家护理指导等服务。

为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为合作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指导,提高医养结合护理服务水平。

(八)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

加强临床药学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实现药学服务全覆盖,临床药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

加强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用药衔接。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的处方进行审核,实现药学服务下沉。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用药指导。临床药师通过现场指导或者远程方式,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加强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重点为签约服务的慢性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满足患者新需求。

鼓励中医医院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中药饮片配送等服务,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

(九)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弘扬卫生计生崇高职业精神。建立医务人员和窗口服务人员的服务用语和服务行为规范。

加强患者隐私保护,落实“一室一患”诊查制度,在关键区域和关键部门完善私密性保护设施。

探索开展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临床科室与精神科、心理科的协作,为患者同时提供诊疗服务和心理指导。

(十)以后勤服务为突破,全面提升患者满意度。

不断改善设施环境,构建标识清晰、布局合理的后勤环境。

加强后勤服务管理,重点提升膳食质量和卫生间洁净状况,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丰富、健康的饮食,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在公共区域为候诊患者提供网络、阅读、餐饮等舒缓情绪服务,为有需要的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和治疗饮食。

四、认真抓好2018年重点工作

继续深入开展医疗服务满意度提升工作。巩固2017年全市“提升医疗服务满意度”“改善医院环境提升医疗服务百日行动”和“优质医疗服务提升月”活动成果。通过美化环境、完善设施、强化质量、规范行为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为群众提供舒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医疗服务。

(一)进一步加强医院环境卫生治理。

推进“烟头革命”“厕所革命”,争创无烟医院,加强卫生间管理。巩固医院环境卫生治理成效,完善卫生设施和保洁制度,防止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问题反弹。规范车辆停放、扩大绿化面积,美化就医环境。经常性开展擦洗、清理等活动,全面整治脏、乱、差。设立读书、餐饮、景观、雕塑等休闲场所,疏解患者情绪,打造温馨就诊环境。

(二)进一步优化就医布局流程。

标识设置清晰醒目。在门诊大厅、各楼层就诊区域、楼梯间、电梯间等醒目位置设置建筑平面图、科室分布图等。为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应用彩色线条标示就诊区域走向,完善就诊流程引导。

合理调配医疗资源。根据门急诊收治情况,科学安排出诊医师和专家门诊,鼓励开设无假日门诊、午间门诊。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做好儿童季节性疾病高发期的儿科医疗服务,不得拒诊,不得擅自暂停儿科门急诊或缩短服务时间。合理安排好节假日期间门急诊和检查检验工作,努力提供及时、连续的诊疗服务,缩短患者等候时间。

推进预约诊疗服务。二级及以上医院均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推行分时段预约和实名制。扩展预约方式和预约范围,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开放全部专家、普通门诊号源,简化预约流程。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三级医院初诊预约率达到60%,复诊预约率达到90%;二级医院初诊预约率达到40%,复诊预约率达到70%。鼓励开展网上住院床位预约、日间手术预约等新业务,探索停车预约等延伸服务。医联体内对转诊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

扩大日间服务范围。二级及以上医院要积极开展日间手术。三级医院要进一步扩大日间服务病种和技术目录,完善管理制度、运营机制和激励机制,设立日间病房、日间治疗中心等,为患者提供日间化疗、新生儿日间蓝光照射治疗等日间服务。医联体内三级医院要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和日间治疗患者随访等后续服务。

完善便民服务设施。增加自助服务设施,完善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打印等功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鼓励医院利用支付宝、网银、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互联网支付平台,拓展医院费用结算渠道,方便患者支付结算。

(三)进一步深化“一站式”服务内涵。

二级及以上医院要设立24小时“一站式”服务中心,承担咨询导诊、预约转诊、投诉受理、调查回访、便民服务等工作。要进一步增加“一站式”服务内容,提供手机充电、雨具出借、证件复印等业务,增备一次性水杯、纸、笔、针线包等,为患者提供更大便利。要统筹资源,分类协调,提供入院登记、住院指导,办理住、出院结算,医保登记、住院患者综合预约和送检服务等;要提供出院随访、健康指导、复诊预约、满意度调查、住院资料复印寄送或传真等服务。为行动不便的无陪护患者提供“一站式”无障碍服务,工作人员进行无缝隙全程导医,协调院内相关医、护、技力量主动围绕患者开展诊疗服务,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奔波。

(四)进一步拓展人文关怀。

改善医疗服务形象。规范仪容仪表。做到仪表端庄,着装整洁得体,佩戴统一胸卡上岗。文明用语、举止大方。扎实开展“微笑”服务、“四心”教育等活动,严格遵守《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和《中国医师道德准则》,谈吐文明,待人热情,态度和蔼,认真履行职责,敬业爱岗,尊重关爱患者。尊重患者隐私和知情同意,在诊疗、检查等区域完善私密性保护设施,严格执行“一室一医一患”。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推进同工同酬,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减轻工作负担,稳定队伍,提高护理人员比例。注重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强化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护理能力,拓展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向下延伸,为出院患者提供形式多样的护理服务。

积极推进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二级及以上医院要组建医务社工、志愿者服务队伍,成立工作办公室,设立岗位,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为患者提供生活、法务、心理、经济援助等延伸服务。

加强营养科规范化建设,稳定临床营养师队伍,丰富工作内涵。定期更新膳食营养专栏内容,进行健康饮食宣传,引导患者建立营养膳食理念。为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饮食服务,指导患者合理、科学饮食。鼓励利用信息化手段为患者提供膳食订餐服务, 改善患者用餐体验。

(五)进一步加强急救能力和急救体系建设。

畅通急救通道。规范院前急救,急救中心(站)和网络医院收到呼救信息后1分钟内发出调度指令,急救人员接到调度指令后5分钟内出车。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院前、院内信息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坚决杜绝推诿、拒诊患者。二级及以上医院要全面提升急救能力,独立设置功能完善、人力充足、设备精良的急诊科,全部开展急救多学科协作诊疗,解决急诊重症、疑难患者救治难题。

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在市县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六)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

贯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强化医疗机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十八项医疗核心制度和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提高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处方合格率、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率、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基础护理和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等,降低急诊留观时间和平均住院日。

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市级质控中心建设,从全市角度,全盘规划质控工作。进一步提高市级医疗质控中心管理水平和工作内涵。强化质控意识,完善质控目标,调整专家队伍,吸纳优秀人才,打造对接中省、覆盖全市、延伸区县的市级医疗质控网络,加强对质控对象的纠偏、监控与指导。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各医联体成员单位间要进行室间质评,达到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检查等结果互认。

加强临床路径管理。二级及以上医院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强管理,强化质控,提高入组率,降低变异率和退出率。鼓励医联体内建立贯通上下的单病种一体化临床路径,分工协作,提供连续医疗服务。选择小儿白血病、食管癌、终末期肾病等费用负担重、社会影响大的重大疾病,推行《规范化诊疗指南》,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鼓励开展DRGs病种付费试点工作。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做好医院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医务人员手卫生、重点部门及重点环节感染控制、医院感染暴发及突发事件报告监测、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最大限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二级及以上医院要设立多学科诊疗门诊,建立以各临床科室、麻醉、影像、检验、病理、药学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建立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

加强临床药学服务。各二级及以上医院要建立临床药师队伍,设立总药师,开展处方点评工作,严查大处方,严控抗生素应用。医联体内上级医院要将药事服务向下级单位延伸。

(七)进一步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畅通投诉渠道。二级及以上医院要设置医患沟通办公室,公布投诉电话,执行“一站式”受理,专人负责、专职处理、及时总结、持续改进。建立“院长接访日”制度,保证院长每周至少有半天时间接访。

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对于患者反应强烈的问题医院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及时处理和反馈;对患者集中反应的问题要有督办、有整改。

二级以上医院要购买医疗事故强制责任险,鼓励为医务人员个人购买医疗执业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八)进一步推进依法执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依法执业。严厉打击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超范围执业,使用非卫技人员开展诊疗活动,擅自开展放射诊疗、限制类医疗技术等行为。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要符合规范要求。医务人员要坚持诚信执业,不无证上岗、不得跨专业跨学科执业,不越级手术,不过度检查、不过度治疗,不开大处方,不盲目使用辅助用药。

深入落实行风“九不准”,加强行业自律,构建诚信环境,切实维护患者权益。医疗机构要诚信执业,不违法发布医疗广告,杜绝骗取医保资金,规范医药耗材购销行为。要严格执行医疗服务价格标准,落实价格公示及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度,主动接受监督,为患者提供详细、清晰的诊疗项目和药品费用查询。提供便捷的退费途径,主动联系长期未使用就诊卡的卡主,定期清退结余资金。

(九)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诊疗。

持续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鼓励中医医院为患者提供中药个体化用药加工等个性化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中药饮片配送等服务,缩短患者取药等环节等候时间。推动中医护理发展。中医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中医科要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作用,大力推广适宜技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

五、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力争医患双方满意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全员动员。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继续加强对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巩固和深化第1个三年行动计划取得的经验和成效,根据本辖区医疗服务实际情况,细化第2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医疗机构要全员动员,不断创新改善医疗服务理念和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化工作内容、提升工作质量,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患者。

(二)坚持深化改革与全面改善并重。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将改善医疗服务与深化医改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要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改善医疗服务创造条件。要将行动计划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固化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保障效果可持续。要加快实施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和薪酬制度改革,确保医务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状态投身改善医疗服务工作。

(三)着力提升医患双方满意度。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要主动深入医疗卫生一线,全面了解医务人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要大力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后勤保障,促进和提高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水平,让医务人员共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成果。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建全完善满意度管理制度,动态调查患者就医体验和医务人员执业感受,查找影响医患双方满意度的突出问题,不断调整和完善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将满意度测评纳入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并将其作为考核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确保医疗服务持续改进,医患获得感稳步提高。

(四)坚持宣传引导和示范引领相结合。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将宣传工作与改善医疗服务同步推进,在制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同时,要制定宣传方案,加强同宣传部门和各类媒体的沟通与合作,坚持集中宣传与日常宣传相结合,传统媒体宣传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不断发掘和树立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广一批示范医院、示范岗位、示范个人,形成典型带动、示范引领的工作氛围。